跨功能需求(CFR)/ 非功能性需求(NFR)的目标设定

跨功能需求的目标

最近整理 跨功能需求(CFR)/ 非功能性需求(NFR) 相关的”标准”,目标是在组织层面设定一些规范,当一个项目启动时,可以根据项目的业务目标和特点来找到关键的跨功能需求,并设定跨功能需求的目标。

跨功能需求(CFR)/ 非功能性需求(NFR)作为软件产品的 质量属性,包含了各种维度,是一个非常大的集合。在实际的产品研发中,大部分情况是开发团队优先满足业务需求的目标,Tech Lead 或架构师会从技术架构设计的层面考虑跨功能需求,但这非常依赖Tech Lead或架构师的经验和能力,实际落地效果会差异很大。

然而,在需求分析阶段如果缺少对跨功能需求的整理和目标设计,在方案设计和开发交付阶段必然会缺乏关注,大部分问题只能等到产品上线后暴露出来。

回想我们遇到的线上问题,功能性的问题通常表现为软件产品无法应对一些异常业务场景,比如因数据和流程差异导致的问题,这部分问题虽然每天都会发生,但并不影响整个软件产品对外提供服务。而真正影响核心流程,会导致大部分用户无法正常使用产品的往往是跨功能需求(CFR)/ 非功能性需求(NFR),比如兼容性问题,性能问题,稳定性问题等等。

因此,在需求分析阶段对跨功能需求进行梳理和分析,并结合业务场景设定相应的目标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
不同项目背景下的跨功能需求

我们拿几个项目来看看不同的跨功能需求:

项目A:大型ToB系统,微服务100个左右,集成外部系统超过50个,主要通过API提供服务,前端包括网页应用移动端应用,活跃用户在几万人。主要业务是辅助B端用户快速完成日常业务,稳定性要求较高。

项目B:中型ToB系统,微服务20个左右,核心是数据,从多个上游系统获取数据,通过处理后,给B端用户提供数据的查询功能。用户量较小(<1000),系统内微服务之间的通信采用消息机制,每天需要处理的消息量级在千万级,用户对数据的准确性要求较高。

项目C:小型ToB + ToC系统,微服务5-10个,集成系统不超过10个,通过API提供服务,前端是网页应用,数据量不大,C端用户主要由B端用户触达。软件产品的主要业务是辅助B端用户完成线下推广流程,促成交易。

具象化到这三个具体的项目,不同的业务场景,可以直观感受到,这三个软件产品的跨功能需求是有所不同的,即便是相同的跨功能需求,目标也是不同的。

通常情况下,没有软件产品是不需要关注性能指标的,我们就拿性能来看一下这几个项目的区别:

  • 项目A:关注在大量并发请求的情况下,能够提供稳定、高效的响应,要关注Throughput,Response Time以及Error Rate(API调用响应异常的占比)。
  • 项目B:虽然也有API查询的需求,但并发请求量较小,而每个上游系统的数据变更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息,结合对系统数据准确性的要求,每个上游系统数据变更需要在约定时间内更新到本地数据中,性能的关注点在于TPS。
  • 项目C:从提供服务的方式上跟项目A的系统更相似,在数据量、集成数量以及并发量上都比项目A要小,但因为有C端用户,从用户体验侧对性能的要求会更高,关注Response Time和Error Rate。

可见在不同的项目中,因为面对的业务场景不一样,跨功能需求也不一样。我们需要根据软件产品所应用的不同业务场景,找到更相关的跨功能需求,并为止设定目标。

如何设定跨功能需求目标

那么具体如何来确定哪些NFR更适合衡量当前项目的软件系统质量呢?通常有下面几种方法:

  1. 质量属性工作坊(Quality Attribute Workshop):这种方法涉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会议,通过讨论和优先排序,明确系统需要满足的跨功能特性,如性能、可用性、安全性等。
  2. 问题分析法:通过分析系统可能面临的问题和风险,来推导出相关的跨功能需求。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深入分析系统可能面临的问题,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需求。这个过程需要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,以及与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沟通和合作。
  3. 场景法:场景法是一个实际且直观的方法,通过具体的使用场景和案例来识别和量化跨功能需求。这种方法易于理解和应用,并且能够帮助团队更好地把握系统行为和用户期望。

这三种方法侧重点不同,第1个关注在团队的共识上,第2个关注在系统可能产生的问题和风险上,第3个更关注业务场景。

在真正实操的过程中,我们往往需要结合多个方法,灵活地确定软件系统跨功能需求的目标。推荐以场景法为主导,辅以质量属性工作坊和问题分析法。因为场景法将用户需求放在核心位置,通过描述具体的使用场景和用户故事,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和捕捉系统的行为和需求。这种用户导向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期望,提供用户满意的系统体验。也有助于团队全面理解系统的功能和跨功能需求,更好地捕捉和处理系统的各种交互情况和使用情景,从而确保系统的完整性和一致性。

重点关注哪些跨功能需求

在之前介绍 跨功能需求(CFR) 的文章中,给出了一个列表,里面包含了大部分我们可以想到的跨功能需求条目,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用作CheckList来分析软件产品的跨功能需求。

最近在查阅文献时,发现在 ISO/IEC 25000 系列标准中,给出了对于软件系统质量属性的定义,并给出了计算和度量方法。

图片来源:https://iso25000.com/images/figures/en/iso25010.png
图片来源:https://iso25000.com/images/figures/ISO_25012_en.png

从上面两个图(图片来源:iso25000.com)中可以看到,对于软件产品质量和数据产品质量,都有很多属性可以用来衡量产品质量的好坏。不同的产品可能关注不同的属性。例如,大部分软件产品(包含一些数据功能,如简单的报表等)给终端用户提供访问界面,可以在多种设备上操作。这些产品更关注性能、兼容性、安全性、稳定性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。因此,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产品需求场景,分析跨功能需求,并确定优先级。

不只关注指标

然而,即便我们找到了可以衡量软件产品质量的指标,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能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。我们需要在项目的生命周期中持续关注跨功能需求指标,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确保软件产品的质量。这可能涉及到对软件架构和设计的调整,对代码的重构和优化,以及对测试和部署流程的改进。此外,监控系统的实际性能和指标数据也是非常重要的,这可以帮助团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,以及及时调整计划和策略。

最后,还是要强调一下,指标度量不是目的,我们定义了跨功能需求的目标,重点在目标要达成的效果,而不是用来衡量目标的这些指标。同时,跨功能需求的目标并非永恒不变的,它们可能会随着项目的变化和发展而调整。因此,我们需要保持敏捷和灵活,及时调整以确保软件产品始终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。

All rights reserved
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,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copyrighted.